|
沛恩寺是清朝康熙年间在白洋淀郭里口建起的皇家禅寺,寺名是康熙帝御敕(chi,指皇帝的诏令,如敕封、敕令――只供解说人员参考)。“沛”喻意盛大、旺盛;与“恩”字连在一起是代表广施恩泽的意思。(公元前2年,史书已有佛教的记载,到汉明帝永平7年(公元64年),我国在洛阳建立了第一个寺院――白马寺。这里是沛恩寺的“山门”,原来因有中门和两个旁门,被称作“三门”,后因寺院多建在山上,“天下名山寺占尽”。而被改称为山门――供解说员参考掌握)。山门内两尊神像分别是哼哈二将,右侧为哼,左侧为哈是佛寺的守护神。走进山门后,我们看到的是寺院常见的钟楼、鼓楼,古代有“晨钟暮鼓”的说法,就是早上敲钟,晚上击鼓。第一个院落迎门的大殿为天王殿、也就是前殿,正中供奉的佛像为弥勒佛。这尊佛像稳坐在台座上,袒胸露腹,大肚滚圆凸出,手掐佛珠,喜眉乐目,笑口常开。民间有: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开口便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。”的楹联,对联生动有趣,极富哲理。(我国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像在西藏扎什伦布寺,仅佛身穿的那件佛衣就可以覆盖几节火车车箱。最大的木雕弥勒佛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宫,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,若给巨佛做件长袍,则需用黄缎1800米。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则为四川凌云大佛,他的耳朵中间可并立2人,赤脚上可围坐百人。从上面,可以看出弥勒佛在我国佛文化所占地位。――供解说员参考掌握)。 弥勒佛的左右两侧为佛教中的四大天王,持剑者管“风”,握琴者管“调”,执伞者管“雨”,握龙者管“顺”。这样,就构成了“风调雨顺”一词,表达了百姓祈盼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天下太平的愿望。弥勒佛身后雕像为护法神韦陀。两个侧殿分别为奶奶殿和菩萨殿,这里我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“四大菩萨”。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,四大菩萨各自有分工和特点:文殊菩萨表“大智”普贤菩萨表“大德”,观音菩萨表“大悲”,地藏菩萨表“大愿”。 走进沛恩寺第二个院落,我们看到的是威武的大雄宝殿,是寺中的主殿、正殿。由于佛教中宗派不同,供奉的佛家也不同。据史书记载沛恩寺供奉的是横三世佛:释迦牟尼佛居中,药师佛居东,阿弥陀佛居西,佛像两侧为塑金身的18罗汉。据我国佛教史书记载,释迦牟尼为公元前六世纪人,姓乔达摩,名叫悉达多,因属于释迦族人,故称他为释迦牟尼,意思是释迦牟尼族圣人。另外两尊佛像,一位是药师佛,主消灾延寿,另一位是阿弥陀佛,手托莲台,意思是接引众生。两旁的房室分别为禅房和斋室。 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已将近两千年,学术成果灿烂辉煌,佛教中的慈悲、平等、无常、无我思想,在一定程度上曾在知识界中起到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,在艺术雕塑、音乐、天文、医药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。白洋淀上的沛恩寺在翠苇掩映,碧草如茵,荷香阵阵,景色宜人中翌立,更增添了无限春色,成为我们今天旅游的一个新亮点。 | |